“小、散、乱” 税收视角下的生物医药业

信息来源:中国税务律师网  |  责任编辑:  |  发布时间:2015-7-15

    经过近20年的发展,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。近年来,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的规模逐年稳步增长,2011年我国生物药品制造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600亿元,同比增长32.8%,远超同期国民生产总值9.3%和第二产业增加值10.3%的增幅,占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10.7%

尽管如此,从数据分析中得出,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仍面临规模小、赢利能力弱等问题。

行业规模较小。2013年度全国生物药品制造业企业户均资产总额2.74亿元,较上年度增加0.33亿元;户均营业收入为1.18亿元,比上年度增加0.02亿元。

不难发现,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的资产和收入分布,大体呈现“梭型”结构。以2013年为例,收入在4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有43家,占比不到8%,收入在300万元以下的微型企业有68家,占比仅12%,其余大多属中小型企业。这体现了国内生物医药企业“小、散、乱”现象较为严重。

赢利能力偏弱。2013年度全国调查企业户均营业利润2881万元,共有208家企业营业利润为负,亏损面36.8%,较上年度增加2.4个百分点。

这些数据表明,当前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的赢利能力不容乐观,原因主要有三:一是生物医药行业自身资金投入大、产品开发耗时长。如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开发费用平均需1亿美元~3亿美元,而2013年全国生物药品制造业企业的平均研发费用仅为633万元,平均占营业收入的2.5%。研发资金投入不足,直接导致了我国创新性新药的研制能力薄弱。二是当前国内生物药品的生产准入门槛高,销售渠道较窄,市场有待开发。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差,产品多为仿制药,附加值较低,且缺乏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,低水平竞争过于激烈。

融资渠道单一。2013年度全国调查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53.48%,中位资产负债率45.17%,比上年度分别下降0.9个和0.3个百分点,变化不大。这样的资产负债率在各行业中处较低水平,尽管一方面体现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普遍有较强的偿债能力;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企业融资渠道匮乏,大多只能依靠自有资金和股东直接投资来从事研发。这与生物医药行业高投入、高风险、长周期的特征息息相关,银行信贷出于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考虑,不太关注生物医药领域,尤其是那些中小型企业更是难以获得银行贷款。数据表明,国内生物药品制造业投资资金来源中,自筹资金占8成以上,居于绝对主体地位。

创新能力较弱。由于国内研发及生产所用的关键仪器、设备和试剂等主要依赖进口,加之缺乏产业化必需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,严重影响生物医药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。而且,生物医药作为技术含量高的新兴行业,新药从最初的研发到最终的上市销售涉及多个环节。在我国,这些环节由不同部门负责管理,较长的审批周期,使得生物医药行业的生产准入门槛过高。

税法专家表示,尽管行业发展仍有诸多瓶颈有待突破,但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,对于优化产业结构,转变发展方式,解决当前资源与环境问题有重大作用。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城镇化、老龄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,政府对医疗卫生的财政支出稳步上升,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。扶持壮大生物医药行业,需要更多包括税收在内的政策支持。

加大科技引领,支撑结构升级。一是将符合条件的生物医药企业认定为“高新技术企业”,享受15%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,鼓励企业提升科技创新水平。二是对涉及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、测试的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服务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,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%的部分,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据实扣除。三是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,通过房产税、城镇土地使用税及营业税等优惠,支持各类机制灵活、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发展。

重视人才建设,鼓励研发创新。一是吸引高技术人才。对具体从事技术开发的科技人员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取得的收入,可在一定额度内免征个人所得税。二是加强技术改造。支持一批符合结构调整方向、对转型升级有引领带动作用的技改项目,并对项目所得在一定年限内免征、减征企业所得税。三是推动新药研发。对生物医药企业开发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允许加计扣除,对企业用于研发的仪器、设备等固定资产允许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。

优化投资环境,加大扶持力度。一是增加财政投入,设立扶持资金整合现有的科技计划,设立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基金,对于产业化过程中成本较高,暂时难以完成市场化的生物产品予以一定补贴;各地也应根据实际,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。二是完善融资环境,拓宽融资渠道。支持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,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上市。

提升产业集中,开拓海外市场。一是出台和完善支持生物医药企业收购、兼并、重组等活动的企业所得税、契税、土地增值税等税收政策,整合现有研发机构及企业,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,实现规模效应。二是充分利用自贸区建设的有利时机,优化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,进一步创造良好环境,吸引世界医药巨头来华投资。三是深入研究国际税收规则,优化国际税收协定,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国内生物医药企业跨出国门。